平如美棠那时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时间:2024/1/31 14:52:12 来源:胰腺炎

听说爱情有两种结局:

一种是相濡以沫,却厌倦到终老。

另一种是相忘于江湖,却怀念到哭泣。

而今天的故事,结局偏偏是另外一种。

一生相濡以沫,却怀念到哭泣。

故事的主人公,是饶平如和毛美棠,他们生于上世纪20年代。

两人现已过世,只留下他们的故事,感动无数后人。

年轻时,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后与妻子长达22年的分离,晚年做过编辑、美编。

在老伴去世后,无处寄托哀思。

于是,将两人六十多年的故事,写成了书:《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这本书的不凡之处,是饶老先生80岁学作画,把回忆全部画下来,作为插图。

文字温润敦厚,插画栩栩如生。

一点一滴的琐碎、平淡与美好,跃然纸上。

柴静为这本书做序,一出版就引起轰动,被央视等多家媒体采访,获奖无数。

而且,被带进了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翻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外文在全球传播。

饶老先生与法国瑟伊出版社社长

法国《观点》杂志称,这是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饶老先生把对妻子的六十多年的爱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项壮举。

其实,他们的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生死离别、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你侬我侬。

但就是感人至深,甚至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01人生若只如初见

他,饶平如,出生于江西一个大户人家,家境富裕。

她生于中药世家,是父亲朋友的女儿,名叫毛海棠,小时候,偶尔见过两次面。

小时候的她,性格开朗又调皮,喜欢找点小刺激,经常偷偷溜出去玩耍。

夜深人静时,偷偷地拿父亲的钱,动作麻溜,过年家里来客人,不顾大人劝阻,立刻冲出去跟人拜年,只为了讨要压岁钱。

他八岁时,家里为他举行发蒙仪式,从此与文房四宝打交道,丰衣足食,童年欢喜。

但15岁那年,也就是年,中国变天了,日军侵华,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如一粒沙子,随波逐流。

如果没有战争,两家人门当户对,他们可能在富足中安度一生。

但此刻,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年,他18岁,血气方刚,报考了中央军校,入伍训练,上战杀敌。

多次与日军正面交火,亲眼目睹身边的同胞在枪炮中倒下。

年战事结束,父亲来信让他回家参加弟弟婚礼,顺便把婚事谈好。

其实,中间几年已经见过两名女子,但都不合眼缘,再加上在前线打仗,便拒绝了。

现在抗战胜利,是时候谈婚论嫁了。

指腹为婚的年代,父亲介绍的果然是至交的女儿,海棠。

他们去了海棠家。

透过正房小窗,恰见一位面容姣好的,年约二十的小姐,窗前对镜,涂抹口红。

他想,这人应该是海棠了。

第一次正式见面,他送她一枚金戒指,那是母亲生前留下的。

她拿出一沓照片,让他挑一张。

两人就算订婚了。

那年,他25岁,她24岁。

该回部队了,以前不怕死,现在却忧虑将来,只因心中有了牵挂。

他带着照片回部队,第一件事,就是把照片拿给战友看,说,这是我未婚妻。

把照片贴在屋内最显眼的位置,睹物思人,并鸿雁往来。

后来,国共谈判破裂,中国人开始打中国人。

当年,为了抗日而参军,而今天,同胞却自相残杀,这不是他想看到的。

他想离开,以结婚的名义。

婚期如约而至,热闹非凡。

新娘身披洁白的婚纱,新郎则一身威武的军装。

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婚后两人有一段快乐的日子。

他们携手南下,找旧部队,一路看风景、吃小吃、访朋友。

两人曾发生过争吵。

年轻气盛的他,把热水瓶摔在了地上。

她哭了,过后,他去劝解,她又噗嗤笑了。

只记得,这是两人一生中,唯一一次争吵,却忘了为什么。

年,两人辗转从江西到贵州,去谋一份工作。

那时,国内形势不稳,火车走走停停,沿途经过樟树镇、衡阳、柳州等,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在那停留数日。

两人一起住旅店,到街上逛,吃吃喝喝,俨然度蜜月一般快活。

他们都是喜欢吃的人,每个地方的小吃,锅贴、米粉、朋友媳妇做的韭菜盒子、苗族妇女的板栗、油炸豆腐等,都是他们的最爱。

年12月,全国解放了,他们回江西老家,那个叫陈家桥的地方。

战争的摧残,让很多人家破人亡。

他开始做起卖面条等小生意,无奈亏损。

接着,他想找份工作,但由于历史身份的原因,应征信石沉大海。

年,经舅舅介绍,他来到上海,谋到一份会计和一份编辑的工作。

50年代初的上海,是热闹的,她最喜歌舞,也爱与人交往,她喜欢这里。

然而,谁也没想到,命运的寒冬悄悄来临。

02人到中年,分隔两地,家计维艰

年,一场文化浩劫开始了,又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一年。

全国形势发生变化,因为历史身份,他赴安徽劳教,只有过年才能见到妻儿。

那时,他们已经育有5个孩子,最大的只有9岁。

他走后,只剩下她和孩子在上海。

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注定是艰辛的,日子急转直下。

有人让她和他划清界限,她没有理会。

多年以后提起来,她说,没有婚外情,也不是汉奸卖国贼,没有贪污腐化,也没有偷窃扒拿,为什么要离婚?

她曾经生活优渥,然而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为补贴家用,她去博物馆的工地搬水泥,一袋水泥50多斤,她因此落下腰伤。

为了生活,所有的金银首饰,她都变卖了。

那些原本是她的嫁妆。

最后,只剩下一只手镯,她多想留给女儿。

卖掉它的前一天晚上,她把手镯带到女儿手腕上,天亮后取下,拿去忍痛卖掉。

后来,家里值钱的物件也卖掉了,包括吃饭的小桌子,当票存了满满一铁盒子。

上海天气很热,9分钱一斤的西瓜,她舍不得买。

孩子的球衫破了,她叹息自己买不起好的绒衫给孩子。

她常年的精打细算,才没有让一家人挨饿受冻。

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也遭遇不少世态炎凉。

里弄干部一看见她,原本春风满面的脸,立马变得冷若冰霜。

就连孩子分配工作,也困难重重。

如此艰苦的境地,她带着5个孩子,坚持了22年。

她是如何撑下来的?

除了骨子里的坚强,当然是因为有他。

他虽不在身边,但牵挂和关心一直都在。

分居两地,书信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写信也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见字如见人。

每封信里,都是生活近况,吃了什么?如何过节?孩子们怎么样了……。

每封信都反复叮嘱,自己过得很好,不要担心,让对方不要不舍得吃。

她叮嘱丈夫买过冬的棉絮,勿要着凉,过节记得买些吃的。

字里行间,没有一个“爱”字,却流淌着浓浓的爱。

她把孩子们口中省下的半袋糖寄给他,他用手绢包好,藏在枕头底下,半个月才吃完。

每到过年,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

他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了,请好假,借好钱,买好多东西回家,花生、芝麻、鸡蛋、鸭子、咸鹅、麻油.....。

出发那天,天不亮就起来,挑着担子去五六公里外的汽车站。

晚上才到家,孩子们欢呼雀跃,一家人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连邻居都称赞,这家人真好啊。

虽然短暂的温暖过后,还要上路,但这一刻的开心,能支撑他们很久。

格.马尔科夫说,只有经受了考验,经历了生活患难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

虽然日子很难,但一家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虽然不知道哪一年能团聚,他们不但没有想过放弃,反而思念更浓。

03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年,终于迎来转机,政策变动了,他回到上海。

人生能有几个22年,为了这一天,他们日盼夜盼,等了太久。

虽然,那时的他们,已到暮年,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

他们总算可以停下奔波的脚步,歇一歇。

每天,他看书写字,她教孙女唱歌,生活清贫却安静祥和。

但生活总时不时出些难题。

年,他急性胰腺炎,需要手术。她因担心手术,吓得发抖,不敢签字。

幸好,手术成功。

但术后,他十几天无法排便,非常难受,她便以手指抠出,没有丝毫厌弃。

她每天5点早起排队买鱼,做好鱼汤,只为给他补身体。

但谁又能想到,做汤的人比喝汤的人先走。

年,她肾病加重,他推掉所有工作,专心照顾妻子。

每天,他五点起床,为她梳头、洗脸、做饭,打胰岛素,做腹部透析.....。

做透析需要无菌环境,他把厕所的空间腾出来。

每次他把整个房间擦洗干净,包括天花板,四周喷洒消毒液,紫外线灯照射。

然后,两人洗净双手,带上口罩和发罩。

他跟护士学来腹透的程序,一步一步画在纸上,贴在墙上,记在心里。

这是专业医生才做的事情,他不敢马虎。

这一做,就是4年,从未出过意外。

而她,常年在病痛中渐渐不配合,动不动拔身上的管子。

他只好彻夜不睡。

她越来越糊涂,说他把孙女藏起来了,百般解释也没用,八十岁的他,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所有人都知道,那是胡话,只有他一直当真。

她偏偏却是个挑剔的人,点名想吃哪个字号的糕点,他骑车子很远去买。

但买回来,她早就忘了自己说过什么。

她要找黑底红花的旗袍,找不见,他就找裁缝做一件新的,虽然再也穿不上。

他说,不做就心不安,一辈子不会放过自己。

是啊,有生之年,还能做的时候,为什么不做呢?

因为,有朝一日,哪怕想做,也没机会了。

年3月9日下午,他的美棠永远的离开了,享年88岁。

虽然,她早已没有记忆,但临终,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看了一眼自己的老伴,眼角流下一滴泪。

从此,这世间,只剩下他孤身一人。

他剪下她的一缕头发,当做纪念。

他把骨灰摆在自己的房间,等两个人一起下葬,每日早晚上香,从未间断。

她走后,除了哀思,他再也无事可做。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这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够他用余生去回忆。

她走后的半年,他去了两人曾经去过的地方,

到处坐坐看看,就像她从未离开过。

每到博物馆,他都会停下,只因那些台阶中,有她年轻时搬过的水泥。

平常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央视主持人康辉在《与妻书中》写道:万千荣耀,不及日日晨昏间的琐细!

他们只是寻常巷陌里的普通人,但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一生一世。

他们的情感,朴实而厚重。

原来,不只是轰轰烈烈才是爱情,不只是生死相随才叫相守。

看似平凡的细水长流,却折射出那一代人的深厚与纯粹。

就像那首诗里所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个故事之所以感动无数人,或许是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浪漫: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而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爱情最好的模样,无论顺境逆境,双方都保持乐观、善良、宽容,永远为对方着想。

这也许是他们相守一生的秘密。

(注:本文所用插图出自《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cmo.com/yszl/2001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