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医都出来辟谣了这些常识真的是谣

时间:2018-10-17 16:23:44 来源:胰腺炎

晚吃姜等于吃砒霜、有伤不能吃“发物”、手脚冰凉是宫寒……这些“常识”你肯定都听说过。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传言。诸多中医药传言的流传,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使中医药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传言一:晚吃姜等于吃砒霜

“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只有不适合吃的人。

是否适合吃姜,总的原则是:

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

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

阴虚内热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和热盛病人(表现为发烧、口苦、便秘),及痔疮患者忌服生姜,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多吃生姜。

传言二:螃蟹柿子相克

螃蟹和柿子在中医角度属于食物的相反,因为螃蟹是寒性的,柿子也是寒性的,两个寒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正好赶上虚寒体的人,就雪上加霜,腹泻。但这种中医叫相反,不叫食物相克。

从汉唐到明清有六十多本中医书籍都没有谈到有相克的记载。通常我们吃了食物不舒服,或得病之类的,恐怕还跟个体有关,即使有不良反应,也不能归为相克。

传言三:名贵药材有益身体

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虫夏草、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服用名贵中药的前提是“对症”,如果“不对症”就容易补偏。

比如,人参可补虚养气,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而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性,过量服用会有损健康。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失眠、易激动、腹胀、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体温升高,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

其实,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有些药材价格便宜,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党参和人参都能健脾,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

建议在用名贵药材前,听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滋补品。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调理好饮食和心态,才益于延年益寿。

传言四:防感冒吃板蓝根

板蓝根,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对于风寒感冒、体虚无实火、无热毒者是不能使用的。

尤其不要无病预防!没病还要服用板蓝根这样的苦寒药物,既消耗人体正气,还会因苦寒败胃,导致胃气受损,出现便溏、不思饮食、脘腹冷疼等症状,长时间服用板蓝根还可能引起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儿童、老年患者更是不宜采取预防使用。

传言五:中暑喝藿香正气水

中暑是因为暑热内侵,以高热、大量出汗、疲倦乏力为主要表现。治疗应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而藿香正气水药性偏温,可能加重中暑不适症状。

而且,在烈日曝晒下人体会缺水,而藿香正气具有“除湿”功效,此时使用反而会“火上浇油”。

事实上,藿香正气水更适合贪凉者,比如从空调房走到高温室外,或者大汗淋漓时吃了大量冷饮,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同时入侵。

传言六:男人一定要补肾

“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这种做法实属可笑。

腰酸虽然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由腰肌劳损、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导致。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补胜于药补。

传言七:有伤不能吃“发物”

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伤口不宜食用鸡蛋、鱼类、豆腐、韭菜等“发物”,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人们常把“发物”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但中医对“发物”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

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主要和年龄、免疫力相关。一旦出现伤口,要遵医嘱,避免伤口进水和感染,多吃果蔬和肉、鱼、蛋等精蛋白类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传言八:手脚冰凉是宫寒

手脚冰凉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扰,她们认为自己是宫寒患者,还焦虑是否影响生育,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中医上的“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且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等。手脚冰凉虽是宫寒的表现之一,但并非手脚冰凉就等于宫寒。

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等外部因素导致。

真正宫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不仅手脚凉,全身都凉。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保暖,少穿露脐装,适度运动,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适当多吃韭菜、核桃、枣等温阳食物。

传言九:中药久放药效好

囤积中药是一些老人的习惯,他们认为,党参、当归、川贝、金银花等药材较为干燥,久放药效更好;阿胶、人参、灵芝等比较名贵,囤一些会有升值空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药还会生霉、被虫蛀,更加速其质量变化,影响疗效。

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在18~20℃的阴凉条件下,一般可放置半年至一年,最多2年。

一些常见中药的保质期:

枸杞子和冬虫夏草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1年;

灵芝和藏红花密封冷藏可放2年,人参不超过2年,且均要防虫蛀;

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等在传统用药经验中虽有“六陈”之说,但也不能储存太久;

石膏、白矾、代赭石等矿物类药,及龙骨等化石类药的储存以5~7年为宜,且不要长时间露天存放。

来源:生命时报(ID:LT)、健康时报(ID:jksb)

口碑君向你推荐这些文章

福建这位医生化身“大侠”,把医学常识绘成古风科普漫画

藿香正气水这么吃会产生剧毒,严重的马上丧命?朋友圈疯传“温馨提示”,真相是……

知名记者意外身亡,竟然是因为空调自燃释放大量毒气窒息!这不是第一起了...

赞赏

长按







































白癜风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cmo.com/yfzl/14942.html
热点排行
内毒素与急性胰腺炎的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