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超声内镜就是将内镜和超声结合起来的消化道检查技术。
超声内镜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通过在内镜头端安装或经操作孔道放入的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在做胃镜或肠镜检查的同时,不仅对食道、胃肠道病变的层次进行观察,还可以对临近的肝脏、胆管、胰腺等器官进行超声扫查。超声内镜兼具内镜和超声双重功能。
1、什么是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检查,简单说就是内镜+B超,将超声探头置于内镜(胃镜、结肠镜)前端部或经内镜导入微型超声探头,通过体腔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道(食管、胃、结肠)管壁或邻近脏器(胰腺、胆管、胆囊、肝脏等)进行超声扫描的方法。
超声内镜由于其结构复杂,前端硬性部较粗长,不易反转观察而有盲区,故不能作为普通内镜使用,一般应在普通内镜检查基础上有必要时再进行检查。
超声内镜和普通内镜
通常消化道可以分为4层,从内到位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粘膜层是消化道上皮细胞贴附的地方,粘膜层是多数胃肠道疾患病变所在或起始的部位,可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
粘膜下层富含血管与淋巴管;
肌层是消化道4层结构中最厚的一层,是消化道的主体结构;
浆膜层是胃肠道最外面的一层包膜,起限制和润滑作用。
虽然胃镜和肠镜可以对绝大多数胃肠道疾病直接做出判断,但其是肉眼可见光成像,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粘膜层),然而有些病变来源于粘膜下(包括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其表面是光滑的,此时普通胃肠镜就不能透过粘膜对粘膜下的病变做出诊断;
还有些病变位于胃腔外紧贴胃壁,普通胃镜更是难以诊断。
为了解决这类情况,人们机智地将内镜和超声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超声内镜能更好地对粘膜下结构或病变进行观察和判断。
2、为什么要做超声内镜?超声内镜的适应证广泛,凡是消化道本身或邻近器官的病变或疑有病变,经普通内镜及体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者,都可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打个比方,我们要观察一个房间,只需要进入到房间里面,用我们的双眼就可以细致地观察房间的墙壁、地板、天花板有没有瑕疵;这个时候,普通胃镜就可以了;
如果说墙壁上凸出来一个包,而墙壁还好好的,我们靠眼睛就不能判断:
到底墙外面出了问题,还是壁纸下出了问题?
这鼓包的原因和性质是什么?
这时候,超声内镜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所以,内镜医生称之为:“消化医生的透视眼”、“消化内镜的第三只眼”。
超声内镜下胃壁的结构
其检查适应证有:
1)消化道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直肠):
进行TNM分期,但对M分期作用有限,以评估手术可切除性、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等);
确定是管壁外病变、器官压迫或管壁本身病变;判断病变确切起源、性质、范围;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胰腺胆道病变:
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是较好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能较好的反映胰腺实质结构的改变,对胰腺占位细针穿刺活检。
对胆总管结石诊断同ERCP一样,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但无创。对胆道肿瘤诊断敏感,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
(4)可显示部分纵隔病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