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杆菌调节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9-1-31 17:57:17 来源:胰腺炎

益生菌是指摄入足够的数量,对宿主健康能够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可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发挥对宿主的健康起促进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人的健康作用包括:缓解乳糖不耐受症、免疫调节、降低粪便中的酶活及突变的发生、降低胆固醇及肠道疾病的发生。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通常用于治疗和预防肠道感染和抗生素相关腹泻。当前世界上流通使用的知名益生乳酸杆菌有:嗜酸乳杆菌NCFM、干酪乳杆菌Shirota、植物乳杆菌WCSF1、鼠李糖乳杆菌GG等。研究表明,一些乳酸杆菌能够降低难辨梭菌相关腹泻的复发率、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用包含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可用于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机制主要是加速了固有免疫应答基因的成熟,这种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此外,乳酸杆菌在治疗和预防炎性肠道疾病、直肠结肠癌的预防及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肠道寄生虫感染条件下,乳酸杆菌通过IL-10介导的宿主防御途径促进了寄生虫的排出。以上报道显示,乳酸杆菌在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形成了一道防御屏障,能有效地阻止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以保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肠道黏膜屏障主要包括:覆盖于上皮表面的黏液层、由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上皮细胞层及肠黏膜免疫系统构成的免疫防御系统。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完整性的影响可能是乳酸杆菌有益于宿主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不仅体现在乳酸杆菌对肠道黏膜发育的促进作用和对炎症过程的调节,也体现在其对黏膜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乳酸杆菌可通过保证肠黏膜的完整性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本文就乳酸杆菌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1乳酸杆菌对肠道黏液层的调节

覆盖于肠道表面的黏液层是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的组成部分,在阻止肠腔微生物及其产物穿过肠黏膜起到重要的作用。肠道黏液的主要成分为杯状细胞及黏膜下腺的黏液分泌细胞分泌的黏液蛋白。MUC是一种糖蛋白,其在肠道形成的凝胶层除了在机体与外环境之间形成保护性屏障外,还具有润滑作用。截至目前,所鉴定的MUC至少有11种:MUC1-4、MUC5A及MUC5B、MUC6、MUC7、MUC8、MUC13和MUC20。Pullan等报道,IBD患者黏液层厚度的降低将增强肠道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刺激,进而延长炎症的持续时间。黏液的分泌及其向肠腔转移速度则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动态平衡关系将影响黏液层厚度。在溃疡性结肠炎条件下,一些区域黏液层的缺乏可能是黏液分泌不足或过度的移向肠腔所致。Fyderek等研究认为,IBD患者炎症部位的黏液层较薄,且这与乳酸杆菌数目降低有关。最近研究报道显示,肠道MUC2基因表达与乳酸杆菌菌株有关。Caballero-Franco等研究发现,包含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可诱导结肠上皮细胞MUC基因的表达。这些报道表明,乳酸杆菌可调节肠道黏液层的厚度及黏液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三叶肽家族是由杯状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酶抗性因子,其分子量大小为12~22kD。主要有3个成员:TFF1、TFF2和TFF3。TFF1和TFF2主要在胃部产生,而TFF3主要由小肠和大肠的杯状细胞分泌产生。研究表明,TFFs在维持肠道上皮完整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在损伤黏膜的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可调节TFF2和TFF3的表达及控制上皮细胞的增值和迁移。与EGF功能相似,TFF3通过促进有丝分裂也能够提高上皮的修复能力。而乳酸杆菌可提高肠道杯状细胞的密度和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这种作用可能与TFFs的表达有关。

2乳酸杆菌对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

肠道上皮屏障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饮食成分、胃肠道分泌的产物及药物等各种物质可破坏上皮屏障,导致上皮的脱落和损伤的发生。此外,肠道上皮损伤后,将经历一个损伤愈合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邻近损伤区域的上皮细胞向损伤区域迁移、增殖和分化。目前,已有研究







































治疗白癜风的方子
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cmo.com/zyyy/1536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