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袪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329/7007658.html
序言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好像1,其他都是零,有1无限大,没1等于零。近些年,我们不断看到有年轻人过劳死的案例和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这让我们无比痛惜,也更加意识到及早开展健康养生方面知识补充的重要性。为帮助金桐英才们更科学的养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特推出金桐健康栏目,为大家持续推送相关养生保健知识。
道家养生提倡“过午不食”,本期文章我们将特别探讨“过午不食”养生思想的历史渊源和论证依据,并结合现代生活的节奏特点,分析此养生方法的现代意义,同时给出相应的传承建议。让我们一起“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美国有一位健康专家提出了这个观点: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维持医生的收入。虽然比例不一定准确,但足以说明吃晚餐和身体健康之间的直接联系:晚餐确实能够决定你的寿命。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晚饭吃不对惹出一身病。
01
NEWS
古人只吃两顿饭,不吃晚饭
在《墨子·杂守》上记载,兵士每天只吃两顿。第一顿称“朝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意思就是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这里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宠臣——翰林学士胡广死了,享年只有37岁。胡广是个文人,其特点是守口如瓶,朱棣与他商量事,他是绝对不会泄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欢他。但朱棣也很讨厌他,因为胡广爱吃晚饭。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吃晚饭,就会被认为是放荡。但是胡广说自己长期有病,身体十分虚弱;一顿饭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几次饭。朱棣也就原谅他了。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吃晚饭,就会被认为是放荡。
古人的“过午不食”,并不是让大家真的不吃晚饭,毕竟现代人入睡时间明显晚于古代,我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现在不能照搬。但是提倡大家晚饭要少吃一点,晚饭吃不对会影响健康和寿命。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
知名中医、任之堂创办人余浩认为——“四高”都是吃出来的。要是您本人或者亲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医院检查,都会听主治医生继续絮叨“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都是吃出来的”。医生说的没错,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02
NEWS
胃肠怕堵不怕饿,饿一饿更健康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养生之道。有人会担心,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其实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03
NEWS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心慌未必尽是气血不足,对当代人来说,更多是饮食过度,胆胃不降,堵在中间造成的心慌。其实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饱状态,使六腑保持空灵,五脏没有压力,心也就不慌了。中医的经络理论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化食物的能量来源于心脏,小肠脉不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对于心的功能不够强大的人来说,饮食非但不能大补特补,还要吃得少量,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小肠有壅滞阻塞。老人尤其是这样,老人多数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
孙思邈那句“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04
NEWS
10种病都与晚餐吃太多有关
1、肥胖:据统计,90%的肥胖者缘于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之晚上活动量小,能量消耗低,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日积月累,肥胖也就形成了。生活中不少正在进行节食减肥的朋友,忽略了晚餐节食的重要性,不吃早、中餐,晚上却大吃一顿,以致身体越减越胖。
2、糖尿病:长期晚餐过饱,经常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岛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肥胖也会引发糖尿病。
3、肠癌:晚餐若吃过饱,蛋白质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加上活动量小、进入睡眠状态中,使得肠壁蠕动缓慢,延长了有毒物质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增加了肠癌发生的风险。
4、尿路结石:人体排钙尖峰值期在晚餐后四五个小时,若晚餐吃太晚,当排钙尖峰期到来时,通常已进入睡眠中。于是尿液滞留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的钙不断增加,很容易沉积下来形成结晶体,长期积累就容易形成结石。
5、高血脂症:晚餐若采用高蛋白、高油脂、高热量进食方式,会刺激肝脏制造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形成高血脂症。
6、高血压:晚餐内容若偏荤食,加上睡眠时的血流速度减缓,大量血脂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进而引起小动脉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使血压突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动脉的硬化过程。
7、冠心病:晚餐的饮食若是偏向高脂肪、高热量就可引起胆固醇增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钙质沉积在血管壁内,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饱食及过迟吃晚饭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8、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饱,血糖和脂肪酸的浓度会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间活动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转化,极易形成脂肪肝。
9、急性胰腺炎:晚餐暴饮暴食,再加上饮酒,极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严重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10、老年痴呆:若长期晚餐吃太饱,睡眠时胃肠及附近的肝、胆、胰脏等器官仍在运作中,使脑部不能休息,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不足,进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脑细胞老化。据统计,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餐,老年后有20%以上的几率会罹患老年痴呆症。
05
NEWS
晚餐应该怎么吃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谚语,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公主,晚餐吃得像乞丐,就是告诉大家要合理分配吃饭的比例。
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一天三餐摄入量比例,最好是“”原则:即:早餐占3成、午餐占4成、晚餐占3成。中国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介绍,健康晚餐要记住5要素:
1、晚餐要在下午5~7点间吃。按照古代人的说法,一般日落后就不吃东西了,但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作息时间,推荐人们在晚上5点~7点间吃晚餐,并尽量保持规律。即使加班不能保证每顿都按时吃饭,也最好在此时间段内时吃些健康零食、水果,喝杯牛奶。
2、晚餐要“查漏补缺”。吃晚饭前,回想一下早餐和午餐都吃了什么,在晚上把今天缺的营养都补上。比如,没吃足克蔬菜,晚餐就该吃一大盘青菜;如果前两顿没吃粗粮,晚上就来碗杂粮粥;如果没吃豆制品,晚上就该来个豆腐……补足前两顿缺了的食物,晚餐才能成为全天营养找到平衡。3、吃晚饭时一心一意。“边吃饭边看视频、边吃饭边说话”,这样最影响消化了。边吃饭边干别的会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影响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加之食物嚼不烂,必然会增加胃的负担。
4、晚餐要注意粗细搭配。很多人知道晚饭要吃得清淡一些,但清淡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太浓汁厚味,适当吃些肌纤维短、好消化的海产品、瘦肉、蛋类都可以,注重粗细搭配,多吃些蔬菜和粗粮,少吃肥肉,从而增加胃肠动力,有助消化。
5、在外应酬时管住嘴。在外应酬更要把握好自己的饭量。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应酬、聚餐安排在中午,晚上回家吃晚饭,这不仅有利于维系家人的感情,更对健康有利,值得提倡。
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赵立平教授说:“很多长寿老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很有意思。有节制的低脂饮食更能让动物长寿。“
06
NEWS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文章来源:佛医堂网络教学
排版林蓉蓉
监制崔甜甜
关于我们
“金桐全球英才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北京金桐网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是面向全球高等学校的国际金融青年领袖人才培养项目。在中国不断参与全球治理和完善金融开放、国际经济金融格局重建和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推进的历史进程和时代背景下,该计划致力于培养“睿智坚毅的学术研究精英、开拓创新的业界明日之星和贯通中西的国际金融人才”。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入选教育部“双一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