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亟待解决:预防ERCP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无法预测的严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并发症,即使内镜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也无法完全避免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较高,在少数情况下能导致死亡。
尽管随着ERCP技术的进展,人们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的认识的增加,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经直肠给药)和胰管支架置入术等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应用,ERCP后胰腺炎的风险仍未得到减轻。
因此,迫切需要预防ERCP后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措施的推出,这一点对于胰腺炎高危患者而言尤为重要。
对NSAIDs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效果的探索
一、NSAIDs在预防胰腺炎中的药代动力学机制
为了了解是否较高剂量的NSAIDs(经直肠给药)会更好地预防胰腺炎ERCP,我们还需要了解预防胰腺炎的药代动力学机制。
高质量的研究表明直肠用NSAIDs对预防ERCP后胰腺炎是有效的,但确切的潜在机制却尚不清楚。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各种非甾体抗炎药中,只有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磷脂酶A2强效抑制剂)对ERCP术后胰腺炎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
因此,对磷脂酶A2(引发炎症级联反应的重要步骤)的抑制,是给NSAIDs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潜在机制。
吲哚美辛(经直肠给药)和双氯芬酸(经直肠给药)的半衰期为1-2h,其活性代谢物的半衰期为1-4h。
此外,NSAIDs(尤其是双氯芬酸)主要通过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细胞色素PC9(CYP2C9)的羟基化作用进行代谢,因此,细胞代谢率不是一个恒定数值,也因此可能产生不同的药物水平。
二、争论纷纷:用药时间、用药剂量
什么时候使用NSAIDs药物效果最佳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一些研究显示不管是在ERCP前进行单次直肠给药(吲哚美辛或双氯芬酸),还是在ERCP后立马给药,有效性几乎无差异。
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在ERCP术前给药效果更佳。
回顾性和先驱性研究的初步证据表明,高剂量的NSAIDs(经直肠给药)可能更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
这些初级研究结果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因此,EvanFogel及其同事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介绍该项试验详情的文章也于年11月成功刊登于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上。
三、突破性研究:Fogel的试验
该项随机、双盲试验比较了传统mg吲哚美辛(经直肠给药)与更高剂量(mg,给药方案:在ERCP术后立刻给与mg作为首次剂量,4h后再次给予50mg)吲哚美辛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中的区别。
试验前,他们的猜想是初始高剂量的吲哚美辛能使药物的治疗水平更高,而后续的第二剂药物能使患者状态更稳定,理论上来说能更有效预防ERCP后胰腺炎。
Fogel及其同事将名接受ERCP的高危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mg吲哚美辛(n=)或标准剂量mg吲哚美辛(n=)的组,试验结果如下:
?ERCP术后胰腺炎可见于14%(n=)的试验参与者;
?两组间胰腺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mg吲哚美辛组中有(12%)的参与者发生ERCP后胰腺炎;而标准剂量哚美辛组中有(15%)的参与者发生ERCP后胰腺炎];
?中至重度胰腺炎发生率在两组间相似;
?临床显著出血率在两组间相似。
因此,作者总结道,将吲哚美辛的剂量增至mg,对预防ERCP后预防胰腺炎的效果并不优于标准mg标准剂量的方案。
四、进一步佐证:Lai的试验
此外,Lai及其同事也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在名接受ERCP的患者中比较了mg吲哚美辛(直肠给药)与mg吲哚美辛(直肠给药)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有效性区别。
mg吲哚美辛组的给药方案为:分两次给药,第一次给药(mg)于ERCP术前4-5h,第二次给药在术后(即刻给予mg)。
该研究得到了相同结论,即高剂量的吲哚美辛对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无任何影响。
总结与讨论
由此可见,学术界目前对NSAIDs类药物预防ERCP后胰腺炎的机制的理解十分肤浅。
NSAIDs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是否呈剂量依赖性?NSAIDs的给药时间是否重要?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是否有相似的疗效?
我们只有加强对NSAIDs药物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中的机制的认识,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Fogel的试验中,共位参与者中有位(76%)接受了胰管支架置入,还有许多患者在术后接受了静脉输液,尽管被给予了这些综合预防,仍有(14%)名患者在ERCP后发展出了胰腺炎。
因此,对于得出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最佳方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
[1].SurinderSinghRana,High-doseNSAIDsandpancreatitisafterERCP:moreisnotalwaysbetter.LancetGastroenterolHepa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