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表现
(1)腹痛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于饱餐和饮酒后突然发作,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多位于左上腹,向左肩或者左腰背部放射。病变累及全胰腺时,胰腺肿大刺激该节段的神经,疼痛范围呈束带状分布。胆源性胰腺炎腹痛从右上腹向左转移。
(2)腹胀
主要是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导致肠麻痹。腹膜后炎症越重,腹胀越明显。腹腔积液时可加重腹胀。
(3)恶心、呕吐
早期就可出线,呕吐往往剧烈而频繁。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4)腹膜炎体征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压痛多局限于上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范围较广或累及全腹。移动性浊音多为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5)其他
轻症胰腺炎可不发热或轻度发热,合并胆道感染常为寒战高热,胰腺坏死伴感染时,持续性高热为主要症状之一;黄疸,常见于胆源性胰腺炎;休克,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ARDS和发绀;血钙降低手足抽搐。
(6)Grey-Turner、Cullen征
腰部、季肋区、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Grey-Turner征;若瘀斑出现在脐周,称为Cullen征。
2.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在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峰,4~5天降至正常;
尿淀粉酶24小时升高,48小时达峰,下降缓慢,1~2周恢复正常。
血清淀粉酶超过U/dL(正常值40~U/dL,Somogyi法),尿淀粉酶也明显升高(正常值80~U/dL,Somogyi法),有诊断价值。
血清脂肪酶明显升高(正常值23~U/L)具有特异性,也比较客观。
注意:淀粉酶值越高诊断正确率越大,但是升高幅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不呈正相关。在肠梗阻、胆囊炎、肠系膜缺血、腮腺炎、巨淀粉酶血症等疾病时,血淀粉酶也可以升高,因此要注意鉴别。
白细胞升高、高血糖、肝功能异常、低钙血症等。C反应蛋白增高(发病48小时mg/mL)提示病情较重。
(2)影像学诊断
超声:经济、简便、易行。可发现胰腺肿大和胰腺周围液体积聚。
增强C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能诊断急性胰腺炎能鉴别是否合并胰腺组织坏死。
MRI:在评估胰腺坏死、验证范围和有无游离气体等方面有价值。
3.临床分型与分期
(1)分型
轻型急性胰腺炎:水肿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膜炎局限于上腹,血、尿淀粉酶升高,及时液体治疗短期内可好转,死亡率低。
重型急性胰腺炎:多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除了上述症状外,腹膜炎体征范围广,遍布全腹,体征重。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分期
急性反应期:发病至2周左右,可有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全身感染期:发病2周至2个月,以全身细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及双重感染为主要并发症。
残余感染期:发病至2-3个月后,属于手术后期特殊表现。
4.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急性胰腺炎全身反应期、水肿性及尚无感染的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①禁食、胃肠减压;
②补液、防止休克;
③镇痛解痉:山莨菪碱、阿托品。
④抑制胰腺分泌: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
⑤营养支持。
⑥抗生素使用。
(2)手术治疗
①手术适应证:急性腹膜炎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时;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伴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者;合并肠穿孔、大出血或胰腺假性囊肿。
②手术方式:最常用的是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同时行胃造口、空肠造口(肠内营养通道)、酌情行胆道引流术;若继发肠瘘,可将瘘口外置或行近端肠管造口术;形成假性囊肿者,可酌情行内、外引流术。
③胆源性胰腺炎:手术目的是取出胆管结石、解除梗阻、引流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