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推出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大大缩短疾病确诊的过程。胰腺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等10个科室的20多位国内顶尖专家聚集在一起会诊,医生看到的不再是单个器官、疾病,而是病人的整体病况。目前,已完成次疑难病会诊,使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27%!目前,陆续开设了7个疑难病会诊中心。
供大于求,器官移植成世界难题
年8月9日上午10点,22岁的芳芳准备在中医院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10:20分,一医院。主治医师李汉美拿着存放移植心脏的储存箱,冲进手术楼。四天前,一个28岁的人民警察,由于外伤不幸离世,将他的心脏捐献了出来。
△10:30分,主刀医生宋云虎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到这场爱心接力的手术中。
从上午10点到晚上九点,手术整整花了11个小时。
8月11日上午,手术后的第三天。芳芳在终于有了顺畅的呼吸和轻微的意识。这是宋云虎医生第例成功的心脏移植手术,医院的第例心脏移植手术。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自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截至年6月30日,全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例,捐献大器官个。
有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过程中死去,等候器官移植的名单上有9.1万名患者,等候人数的增加是捐赠人数的2倍。而世卫组织统计称,全世界需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与所捐献的人体器官的数量比为20比1。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胰腺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27%
看病的难题有很多,有时一个病人为了搞清自己的病因往往要跑上几个不同的科室,医院,这对于一个病人确实是一种痛苦。如今,医院就推出了一种服务,能够大大缩短疾病确诊的过程。
7月26日上午9点,55岁的李小黑刚从秦皇岛赶到医院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
今年6月底,吃一点儿油腻食品胰脏部位就疼痛难忍的李小黑,医院诊治。在其它地方一会要去查外科,一会儿又要查介入科,最后又被弄到消化内科治疗,但最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和治疗结果。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医院胰腺疾病组的专家科室,在首诊医生的帮助下提交了会诊预约单,10天后,李小黑就收到了多学科专家会诊的通知。
会诊当天的第一个程序,李小黑拿着病例到指定诊室进行问诊。
下午一点半,十位患者拿着自己的X光和自己的病例聚齐,下面的三个小时里,专家要为这十位患者会诊,平均下来,每人大概只有十多分钟的时间。下午两点,胰腺疑难病会诊准时开始。
△胰腺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等10个科室的20多位国内顶尖专家聚集在一起会诊。
在医院院长赵玉沛的带领下,医生们起身读片、讨论,商议。就像把大家各自手中的拼图拼在一起,就拼出疾病的全貌。每个人看到的不再是单个器官,也不是单个疾病,而是整个病人的病况。很快,李小黑的病情有了结论。
赵玉沛解释说,这是非常容易判断出错的胆源炎性胰腺炎。真正的病根在胆囊。,不在胰腺。胆囊的症结根治了,就会好起来。听到这番话,李小黑提在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年5月11日,医院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正式挂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廖泉:我们现在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次疑难病会诊,会诊的病人,超过人次。
并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参与多学科会诊。当一位会诊组的专家无法对患者情况做出明确判断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会将这样的疑难病例提交至会诊中心。
△多学科会诊后使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27%。
医院来说,继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建立之后,又陆续开设了7个疑难病会诊中心。这医院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角色定位的转化。
推广分级诊疗,在家门口看小病小痛!
这天上午,医院医院的分级诊疗综合系统的警报响起。健康管理师邱乡立即拨通了患者家属的电话。她是厦门通过培训考试上岗的第一批健康管理师。
△邱乡和全科医生郑辉文上门给患者做问诊。
72岁的林玉妹患有脑梗塞后遗症,并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是邱乡严密监控的服务对象。这次好在不小心只是碰破了脚踝,问题不大。
一个平常的问诊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但在四年前,看病难成了鼓浪屿岛上居民一个大烦恼。每次看病,79岁高龄的林锦蕊都要陪着患脑梗的妻子,坐医院去,病还没看老人就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从年开始,厦门为了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行分级诊疗。
像林锦蕊夫妇这样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在鼓浪屿社区非常普遍。因此,厦门市探索出一个名为“三师共管组合”分级诊疗模式,为患者进行全程照顾。
△“三师”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
医院为典范,目前开展分级诊疗的社区医疗机构已达38家。年对厦门市3医院的抽样调查显示,以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量1-6月较同期下降7.82%;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普通门诊下降下降了40.79%。年1-6月基层诊疗服务量提升提升了54.60%。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引导老百姓,让他乐意去到基层去就诊,医院往急危重症的诊治上去发展,我们那些慢性病、常见病、打喷嚏、感冒发烧,这些东西其实社区完全有能力解决。
不仅仅是在厦门,从年以来,上海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走出了另一条分级诊疗的模式。
这天是双休日,上海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然很忙碌,62岁的龚先生患有心肌梗塞,做了两次手术以后,经过一番比较之后,他还是选择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取药。
△上海市的家庭医生制度,延伸为“1+1+1”。
而国家卫计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底,全国已有有4个直辖市和个地级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按照统一部署均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80.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姚建红:在8年的时候,全国的医疗服务量也就是诊疗量,只有49亿人次,现在到年底达到了77亿人次,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说明一方面我们医改起了重大成效,医院去看病就医,为我们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发挥重要作用。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年6月数据显示,英国有近28万名持有行医执业资格的医生。其中,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但却在为90%的患者提供着医疗服务。
△这家社区诊所位于伦敦,现有注册病人名。
诊所有5名全科医生和几位兼职医生,每位全科医生每周提供诊疗服务约为人次。病人本着就近原则,上网选择自己的全科医生后,就形成一个终身医疗档案。
在英国,除了威胁生命的突发疾病、生殖健康、意外事故外,医院。即使病人想看外科,妇科,牙科,也必须先经过自己的全科医生同意。
社区全科医生莫里纽克斯?本(MolyneuxBenGP):医院医生最大的区别,我们扮演一个守把门人的角色,我们知道医疗资源不够每个病人每次都做检查,同时,给病人过度检查是很有害处的,因此只有当我们认为必须做检查才去做。
英国分级诊疗中全科医生的角色和我们分级诊疗中推行的“家庭医生”非常相似。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姚建红: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我们怎么样总结国内外有益经验,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使得老百姓愿意到基层去。
半小时观察: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强基层”
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要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如何让分级诊疗制度深入人心,被群众所接受?
除了用价格手段和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外,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院解决常见病的能力,才是分级诊疗能否落实的关键。只有这样切实才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你会喜欢?12年,37次对决!一个拥抱,感动了整个世界...
?厨房纸巾不为人知的10种妙用!第一个你就不知道??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经济半小时》编导:韩志涛摄像:樊金峰
本文编辑:姜美羊
扩散给更多人知道↓↓↓欢迎分享和点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