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健康长寿?
上世纪80年代,NIA和威斯康星大学以恒河猴为对象展开的两项独立长期研究得出:降低进食量,能延年益寿的结论。研究选择恒河猴为对象的原因是人类与恒河猴93%的基因相同,衰老方式一致。NIA的研究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最长寿命达到43岁(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威斯康星大学科学家完成的研究也发现,减少进食量的恒河猴不仅外表更年轻,而且身体更健康,其心血管、糖尿病等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名21~50岁的参试者的研究也表明“少吃点,更长寿”。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更低。
吃太饱“撑”出多种病
与少吃一点带来各种健康好处相比,与之相反的是吃的太饱会引致多种疾病。
01肥胖
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其后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贵病。无数科学研究证实,肥胖会带来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非常可怕。
02胃病
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天就应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部,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产生胃部炎症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长期以往,还可能发生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03疲劳
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04癌症
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机率。
05老年痴呆
日本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06骨质疏松
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07肾病
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08急性胰腺炎
晚餐吃得过好过饱,加之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09神经衰弱
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不是很好衡量,需要自己不断去体会总结。如部分营养专家是这样评价七分饱的:
想要吃到七分饱,只要有饱的感觉,就别吃了,但也不能饿着。
七分饱应当是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总而言之,是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
七分饱应当是这样一个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九分饱时,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十分饱时,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人们摸索自己七分饱的饭量,需要一个不断感受和调整的过程。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健康饮食细节
其实,有了七分饱的意识,就是好的开始。专家提醒,如何做到食不过量?可以从以下细节做起。
01专心吃饭
对饱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备。不过,对不同级别饱的感受,一定要在专心致志进食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如果边吃边聊,或边吃边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从而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02定时定量进餐
以避免过度饥饿而引起的饮食中枢反应迟钝,进食过量。
03每顿少吃一两口
如果能坚持每顿少吃一两口,对预防能量摄入过多进而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有重要作用。对于容易发胖的人,强调适当限制进食量,就好在感觉还欠几口的时候就放下筷子。
04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
进食过快,容易导致无意中进食过量!只有细嚼慢咽,才会感受到自己对食物热情的变化,饥饿感的消退,吃饭速度的减慢,胃里逐渐充实的感觉......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饱感程度的区别。然后,找到七分饱的点,把它作为日常食量。
05减少高能量食品的摄入
学会看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了解食品的能量值,少选择高脂肪、高糖含量的高能量食品。
06减少在外就餐或聚餐
在家烹调不仅可以增加生活乐趣,还有助于实践少油少盐的清淡口味饮食,同时还能有效控制饭菜的食用量,合理搭配各类食物。
经常在家吃饭的人不容易心情低落或饮食紊乱,还能尽到多陪伴老人、小孩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享受食物和亲情两不误。
07少精多粗
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提前感受到饱,有利于控制食量,比如喝杂粮粥,吃汤面,都容易让七分饱的感觉提前到来。这样吃晚餐,健康又不会惹病。
更多肝病科普知识,可参阅专著《其实您可以活得更好》(池晓玲编)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点个在看支持我们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