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年1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通过肠内以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1月-年1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按照患者的例数进行分组,分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7~77岁,平均(51.3±5.2)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8~78岁,平均(51.6±5.5)岁,所有患者均同意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一般资料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通过常规护理,患者保持禁食禁饮,抗感染等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通过肠内给予营养支持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方法:患者的肠道功能完全恢复之后,将鼻肠管置入屈氏韧带以下30~60cm的空肠内,置入后,将等渗盐水注入肠内,注入量mL左右,第1天将生理盐水与肠内营养液注入其中,肠内营养液注入量mL,第2天输入,输入量mL,注入速度50mL/h,第3天需要根据患者的基础代谢率(自然温度环境中,人体在非活动的状态下,消化系统禁食2h以上,维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对输入的肠内营养液的量进行计算,但是在进行鼻肠管法进行治疗时,部分患者不易耐受,且长期留置舒适感不佳,有条件时可通过PEG以及PEJ的方式,使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得到一个良性发展,可以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降低,降低痛苦。
对照组通过肠外给予营养支持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TPN进行治疗,进行肠外营养支持,通过营养液的方式进行注入,通过静脉进行滴注。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体重、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淀粉酶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其治疗效果,并对两组的并发症情况进行
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本院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使用(`x±s)的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然后采用t检验,使用%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来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重、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61.6±7.8)kg、(22.9±3.9)cm、(39.3±4.4)g/L,(.2±29.7)g/L、(.6±12.9)IU/L,对照组患者的体重、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58.8±9.3)kg、(23.1±4.1)cm、(33.9±3.5)g/L、(.4±50.6)g/L、(.4±13.1)IU/L。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为:腹腔感染2例,肾衰1例,ARDS1例,并发症发生率1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腹腔感染7例,肾衰6例,ARDS6例,并发症发生率47.5%。观察组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患有该病的患者死亡率极高,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该病患者一般都会禁食禁饮,长此以往,患者机体内的合成速度完全跟不上分解的速度,所以临床上一般通过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进行治疗,以该种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营养液流经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等,对胰腺进行刺激,引发胰腺分泌,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保证足够热量摄入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机体内的分解速度,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提高,对于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同时,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道结构和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降低肠源性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病死率。肠外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的导管发生感染情况,或者增强感染,并且肠外营养支持所需成本高于肠内营养支持,并且护理方法较为困难,复杂,更易引发并发症。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体重、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淀粉酶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原作者:王茂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